守住的味道在反迫遷行動之後,社區自救會階段性的任務已經消失,所以目前沒有群聚的理由。
其實,我父母給我講道理的時候,我是不聽的,也是現在有了閱歷了,反過來去想父母說的話,發現果然是有道理的。但5到8年之後,這種差別將會逆轉。
因為2014年這個時候,我還不知道我現在會做這件工作。人重要的不是理想,而是自知之明另一方面,藉由木工班,會社也希望為新濱帶來實質改變,幫官方眼中破舊無價值的房子找回風采。另一位會社成員則指出,會社提出來的計畫也算是在「幫政府解套」,替市政府設想除了開發外,新濱還有什麼可能性:「如果只是抗爭而不想其它的出路,是沒有辦法跟官方談的。第一屆木工班助教藍傑鴻認為,透過木工班可以引入專業技術,如果有更多人願意珍惜老房子,匠師就有更多發揮的場域,如此一來,傳統木工技術也能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價值。
人與工具的連結,讓學員周仔覺得舊的木建築特別具有溫度,也更能感受到「房子後面的人」。」因此,木工班的誕生,一方面來自於讓傳統技術與現代都市共生的理想,一方面也來自現實上修復的需求與說服公部門的考量。在陸路與基督徒拉鋸的奧斯曼人於是同時拉開地中海上的海路戰線,企圖多方圍攻基督教世界。
古希臘時代已有文字記載東地中海海盜,東羅馬帝國勢力衰退後,北非伊斯蘭教徒便開始從事海盜(也包括部分基督徒)。當時南歐卻仍有威尼斯與熱那亞兩大海上強國,為了牽制它們,奧斯曼人在正規海軍以外還開始組織和鼓勵北非海岸(阿爾及爾、突尼斯)的屬民對基督教城鎮搶掠。1518年,其兄在西班牙攻擊下戰死,海雷丁於是引入了奧斯曼人,並成為他們重要的代理人。他生於列斯博島(Lesbos,今希臘),父親為歸化的穆斯林,母親為當地的東正教婦女,其原名「Khizr」。
此後,1571年的勒班陀(Lepanto)海戰中奧斯曼海軍大敗。奧斯曼人視此為良機,遂幫忙趕走了西班牙人並培植當地的海盜。
估計稱號的來由應是「Baba Oruç」(長者奧魯奇),後來因音義相似而誤傳成為意大利文的「紅鬍子」。Photo credit:Wikimedia Commons 歐洲人筆下的海雷丁,不過他實際上並沒有長有紅鬍子。在1830年,法國征服並殖民阿爾及爾後,活躍於地中海數百年的巴巴里海盜才正式退出歷史舞台。故此,在16世紀前海盜已是北非居民的「老本行」。
在經歷過一生的海盜生活後,他1545年退休後在伊斯坦布休養,一年後遙望大海靜靜死去。而在南邊,土耳其又拿下了埃及和北非沿岸。文:陳子煒 16世紀對地中海而言並非什麼好時光,可算是不幸的開端。在海雷丁的帶領下,巴巴里海盜與西班牙(包括拿坡里王國)、威尼斯、熱那亞諸個基督教勢力惡鬥,並與法國結盟並介入歐洲的戰爭,可謂海盜的全盛期。
歐洲人漸漸稱這些北非海盜為「巴巴里海盜」(Barbary private),而其根據地為「巴巴里海岸」(Barbary coast)[1]。這些惡名昭彰的海盜日後被稱為「巴巴里海盜」(Barbary pirates),當中更有一名為舉世聞名的海盜王「紅鬍子的巴巴洛沙」。
海雷丁(Hayreddin)在阿拉伯語中解「善」,並非他的本名,是蘇萊曼大帝賜予他的名字。此戰雖未至於對奧斯曼海軍造成致命打擊,不過明顯令其活動範圍收縮。
從此幾百年間,地中海成為海盜橫行的樂園,數以十萬計的歐洲人被掠走當奴隸。Photo credit:Wikimedia Commons 17世紀時的英國海軍與巴巴里海盜作戰 註釋 [1] 「巴巴里」(Barbary)一詞應來自於北非主要的民族「勃勃人」(Berber)。海盜王「海雷丁」真有其人 「海雷丁」對於不少航海遊戲玩家並不陌生,而歷史上亦真有其人(1478至1546年)。「Barbarossa」在意大利即「紅鬍子」,不過他本人並沒有紅鬍子 [3]。勃勃人的名稱得來於古埃及人的稱呼,語言學家認為此與古希臘人稱外族人為「barbaros」是同一來源。16世紀初,奧斯曼土耳其人在蘇萊曼蘇丹的帶領下接連攻下了貝爾格萊德(Belgrade)和布達佩斯(Budapest),佔領了匈牙利大部分的地區
Photo credit:Wikimedia Commons 17世紀時的英國海軍與巴巴里海盜作戰 註釋 [1] 「巴巴里」(Barbary)一詞應來自於北非主要的民族「勃勃人」(Berber)。在1518年,阿爾及爾地區被西班牙人(此時尚是基督教雙王時代,「西班牙」只是方便的稱呼)攻擊,他們轉向奧斯曼求援。
歐洲人漸漸稱這些北非海盜為「巴巴里海盜」(Barbary private),而其根據地為「巴巴里海岸」(Barbary coast)[1]。1518年,其兄在西班牙攻擊下戰死,海雷丁於是引入了奧斯曼人,並成為他們重要的代理人。
奧斯曼人視此為良機,遂幫忙趕走了西班牙人並培植當地的海盜。[3] 「紅鬍子」的稱號是海雷丁從兄長奧魯奇(Oruç)身上繼承而來。
不過由於歐洲人在地中海的勢力日強,17世紀後巴巴里海盜開始沒落,只能攻擊弱小的商隊。在海雷丁的帶領下,巴巴里海盜與西班牙(包括拿坡里王國)、威尼斯、熱那亞諸個基督教勢力惡鬥,並與法國結盟並介入歐洲的戰爭,可謂海盜的全盛期。16世紀初,奧斯曼土耳其人在蘇萊曼蘇丹的帶領下接連攻下了貝爾格萊德(Belgrade)和布達佩斯(Budapest),佔領了匈牙利大部分的地區。從1580至1680年一個世紀之間,估計有85萬歐洲人被海盜虜走並賣為奴隸、125萬人成為海盜刀下亡魂。
在奧斯曼人的支持下,北非海盜更為猖獗,對基督教世界造成極大傷害。他最高當上了奧斯曼在阿爾及爾最高長官「帕夏」(Pasha)[2]。
然而維也納卻將勢如破竹的奧斯曼人擋了下來。「Barbarossa」在意大利即「紅鬍子」,不過他本人並沒有紅鬍子 [3]。
至於巴巴洛莎是歐洲人給予他的渾名。他生於列斯博島(Lesbos,今希臘),父親為歸化的穆斯林,母親為當地的東正教婦女,其原名「Khizr」。
在陸路與基督徒拉鋸的奧斯曼人於是同時拉開地中海上的海路戰線,企圖多方圍攻基督教世界。海盜王「海雷丁」真有其人 「海雷丁」對於不少航海遊戲玩家並不陌生,而歷史上亦真有其人(1478至1546年)。Photo credit:Wikimedia Commons 一直到1815年,歐洲人還在北非發現被巴巴里海盜虜走的歐洲奴隸。在1830年,法國征服並殖民阿爾及爾後,活躍於地中海數百年的巴巴里海盜才正式退出歷史舞台。
這些惡名昭彰的海盜日後被稱為「巴巴里海盜」(Barbary pirates),當中更有一名為舉世聞名的海盜王「紅鬍子的巴巴洛沙」。為了打擊歐洲諸國,他們鼓勵北非地區的屬民落海為寇,搶掠地中海北邊的基督徒城鎮。
文:陳子煒 16世紀對地中海而言並非什麼好時光,可算是不幸的開端。勃勃人的名稱得來於古埃及人的稱呼,語言學家認為此與古希臘人稱外族人為「barbaros」是同一來源。
從此幾百年間,地中海成為海盜橫行的樂園,數以十萬計的歐洲人被掠走當奴隸。而在南邊,土耳其又拿下了埃及和北非沿岸。